身背望远镜的鸟类调查员、守护猕猴的大学教授、绿野寻宝的监测者 他们奔赴山海 守护生态精灵
来源:深圳晚报
发布日期:2023-08-15 11:53
坪山新闻网
分享:

2018年5月5日,田穗兴在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凤塘河口和鱼塘进行观测时,拍摄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黄嘴白鹭。 田穗兴 摄

田穗兴(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深圳新闻网2023年8月15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吴洁 实习生 陈思颐 谭佳)深圳湾畔,鱼翔浅底,鸥鹭齐飞。有这样一个人,他在20余年间身背望远镜,用双脚丈量这片海湾,记录深圳野生鸟类。内伶仃岛,树木葱茏,这里猕猴身姿矫健,穿梭山林。有这样一个人,他为猕猴戴上GPS项圈,开展追踪调查。七娘山,层峦叠嶂,密林中隐藏着无数生灵。有这样一个人,她坚持物种监测,摸清生物家底,为健全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铺路。

深圳一直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从郊野山林到城市湿地、海湾河畔,背后是谁在默默守护?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值此之际,深晚记者探寻深圳生境守护人,挖掘他们与城市生态保护的故事。

拍摄野生鸟类超1000种 镜头发现自然界美丽精灵

雨后的莲花山公园,清风阵阵,绿意盎然。园中不远处,一只上背为暗石板灰色、尾上覆羽棕褐色的鸟儿停驻在草坪上。“快看,那是白胸苦恶鸟。”8月10日,田穗兴从背包里拿出单反相机,缓缓地靠近它,按下快门,捕捉这一刻。

田穗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从事鸟类观测工作20余年。他有着多重身份标签:福田中学生物教师、深圳市观鸟协会常务副会长、鸟类监测调查员、生态摄影师……20余年间,他身背望远镜,用脚步丈量城市,用镜头发现自然界美丽精灵。在进行基础生物教学工作的同时,他将自己的观鸟经验倾囊相授,向学生普及观鸟知识。

2002年,田穗兴在福田中学教学时,在学校开设了《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与观赏鸟类》课程,这项由他主导的校本课程共开展了17年。

令他颇有感触的是,他时常带着学生开展课程野外研习,并在课程野外研习中,发现深圳鸟类的新纪录。“其中,棕尾褐鹟、乌雕、剑鸻这几种鸟类正是在野外研习中,首次在深圳被记录。”田穗兴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黄嘴白鹭的发现经历。2018年5月5日,他在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凤塘河口和鱼塘进行观测时,拍摄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黄嘴白鹭。这是深圳10多年来的首次黄嘴白鹭影像记录。

黄色嘴喙,通体修长,全身白羽,黄嘴白鹭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飞翔……田穗兴透过单筒望远镜望去,一眼就辨出这只令他魂牵梦绕的鸟儿。2020年4月至5月,他先后三次在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鱼塘再次拍摄到黄嘴白鹭。“黄嘴白鹭对于生存环境要求较高,它的现身是对深圳生态环境治理的认可。”田穗兴说。

根据2023年4月14日公布的深圳市鸟类名录,深圳市自然分布的鸟类共有421种,占全国鸟类种数约1/3。20余年间,田穗兴拍摄到了1000多种中国有分布的野生鸟类,众多摄影作品收录在《中国鸟类图鉴》《中国鸟类图志》《中国鸟类识别手册》等书籍中。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他表示,未来,他将继续致力自然教育工作,向公众推广普及鸟类知识,以鸟为媒,做城市自然生态的倡导者。

范朋飞(受访者供图

守护猕猴21年 创新设计GPS调查技术

夏日午后,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浅滩边,几只猕猴在树荫下嬉戏打闹,时而钻入灌木丛中,时而躺在岩石上休息理毛。不远处,范朋飞带着学生,透过早已架设好的摄像机,观察猕猴的一举一动。

今年42岁的范朋飞是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我国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的行为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2002年至今,范朋飞对我国主要的四种长臂猿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为长臂猿的保护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从空中俯瞰,内伶仃岛宛如汪洋碧波中的一颗绿宝石。这里栖息着猕猴、水獭、蟒蛇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自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猕猴数量稳定增长。范朋飞敏锐地意识到,在内伶仃岛,较高的猕猴种群密度是否已接近环境容纳量?会不会影响猕猴种群未来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范朋飞将野外研究的足迹转移到了内伶仃岛,探寻猕猴与其栖息地之间的关系。

2019年,范朋飞首次踏上内伶仃岛,“开展调查的第一步是估算猴群数量。”这成了横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传统的调查方法有样线法、全面普查法两种。但在内伶仃岛茂密的森林中,树木遮挡、地形复杂,这两种方法均不适用。根据猕猴活泼好动的天性特点,范朋飞设计了一套基于GPS定位的新型计数方法。每逢清晨,范朋飞便带着团队爬山寻猴。

8月14日,范朋飞在接受深晚记者采访时回忆,当时,科研人员背着GPS项圈、望远镜、红外相机行走在深山密林中,给不同猴群带上GPS项圈,并安装红外相机记录猕猴活动。科研人员通过GPS项圈收集的数据,确定每个猴群的活动范围。基于活动范围面积大小,成功估算出岛上约有39个猴群,超过1000只猕猴。

“利用GPS项圈追踪猕猴具有精确、省时省力、可重复性高等优点。”范朋飞说,2023年初,他和团队成员还在塘朗山郊野公园开展猕猴活动行为研究,探索野生猴群的科学管理方式,就人猴共存向公园管理处提供建议。

猕猴保护非一朝一夕之事。“与野生动物相处的最好方式是保护栖息地,让它们在自然界中繁衍生息。”范朋飞说。

余欣繁受访者供图

监测800多个物种 参与制作1.5万个标本

8月8日清晨,广东省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树影婆娑,微风习习。余欣繁身穿迷彩裤,戴上防护帽,将测距仪、红外相机等工具装进麻袋,准备驱车前往莲花山公园野外监测点,开始她一天的监测工作。

余欣繁是一名“90后”,拥有近十年的野生动植物监测经验。2014年,热爱大自然、学习生态相关专业的她来到监测中心站工作。从业9年来,余欣繁共监测了800多个物种,与团队成员制作了1.5万个标本。

她经常进行野外监测的地方是位于七娘山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并在这里亲历了研究站首次记录到小灵猫和豹猫的故事。2022年12月2日,天气微凉,研究站及相关单位科研监测人员发现,七娘山的红外相机拍摄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小灵猫的活动画面,这是首次在研究站捕捉到小灵猫的影像记录。

8月14日,余欣繁在接受深晚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她和同事如往常一样查看拍摄资料。图像显示野猪、豪猪等较常见的野生动物,突然,科研监测人员看到一个往日从没有出现过的动物。影像画面显示,夜幕下,一只体长约90厘米的成年小灵猫在草丛中警惕地东张西望,俯身前行,蹦蹦跳跳,行动灵活。余欣繁表示,当时的心情又惊又喜。科研监测人员还在当天同一红外相机拍摄到画眉、小鸦鹃、黑脸噪鹛等野生动物。

深圳在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保有了丰富的区域生物多样性。余欣繁表示,野生动植物监测是一项“摸清家底”的工作,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提。她介绍,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新发现4种昆虫新物种,都是以深圳命名,分别为深圳四齿隐翅虫、七娘山安蚁甲、深圳突眼隐翅虫、深圳盘螱隐翅虫。

“这些作为区域的特有物种,具有独一无二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和研究价值。在水生态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了在野外灭绝的唐鱼。”在余欣繁看来,越来越多野生动植物出现,充分展示了深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她期待着,深圳生物家底日益丰厚。

编辑:程熙

扫码下载坪山发布APP(安卓版)

扫码下载坪山发布APP(苹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