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和“实践”,坪山美术馆成文化新地标的两个关键词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发布日期:2022-06-24 09:19
分享:

波光潋滟的公园湖畔,一场充满视觉化绘画语言的《桃花源·迹》展览正在举行。在阳光的映照下,坪山美术馆犹如一抹生机盎然的“水墨”,融进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打开了民众的人文世界。开馆3年多来,坪山美术馆已连续两年入选专业媒体评出的国内当代美术馆前十名榜单。

“作为一名建筑师,跨界担任美术馆馆长,让这个场馆成为一个正在崛起的文化新地标,再一次验证了创新的魅力,说明了‘只要实践就有可能’。”在采访中,“创新”和“实践”,是坪山美术馆馆长刘晓都提到最多的词汇。

跨界担任美术馆馆长

刘晓都有着20多年的建筑师经历。1979年,他考入清华大学,就读建筑设计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90年赴美。从1998年开始,他因项目合作经常前来深圳。

刘晓都

“我对‘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体会很深。”刘晓都说,当年,他来到深圳,感觉这是一所年轻、有活力、敢闯敢试的移民城市,遍地都是机会。1999年,刘晓都和两位清华校友在深成立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设计了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大中华IFC、深业上城LOFT等地标性建筑,成为深圳城市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见证了这座城市近20年来的快速发展。

刘晓都与美术馆的结缘始于2017年。其时坪山区成立文化智库,作为智库成员,刘晓都开始与这座年轻的城区有了更多的联系,也与文化有了更多的交流。

2018年9月,坪山区开展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面向全国公开遴选美术馆馆长。在初次收到馆长一职的邀请时,刘晓都是拒绝的,“我是建筑师,怎么能跨界做美术馆馆长呢?”但在随后的沟通中,他逐渐被坪山机制创新给予的“自由度”所打动,心想也许跨界的优势能做出一个非传统的美术馆。2019年5月,他受聘为坪山美术馆馆长。

打造不一样的美术馆

“我们实行的是馆长负责制。美术馆由区委宣传部直管,政府会通过项目审批的方式做全局上的把控,但是美术馆运营的大部分责任以及决策权在我身上,我们有机会做点新东西。”刘晓都说。有观点认为,这看似很简单的做法,对于地方公立文化机构来说在机制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让美术馆步入了一个比较正向、积极、健康的轨道。

得益于机制创新,刘晓都有了大施拳脚的新舞台。在刘晓都看来,深圳不缺传统型的美术馆,而是缺少纯粹做当代艺术方向的公立美术馆,坪山美术馆正是要弥补这一空缺。

坪山美术馆图片来源:坪山美术馆

作为一座区级美术馆,为何要关注当代艺术?刘晓都认为,一个好的城市,应该要让市民真正产生文化认同。“深圳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城市,当代艺术就是属于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在深圳做当代艺术符合它的城市气质。坪山美术馆可以作为推动深圳发展当代艺术的一个有力推手。”

三年举办25场展览

从推出首个国际艺术大展《共时》,到开展《故乡系列1:海波和他的北方》展览,再到举办“九层塔”系列展览,调动艺术、建筑与平面设计为主的近百位不同领域的工作者共同参与……自开馆以来,坪山美术馆以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传统公立美术馆与民间美术馆的资源融通,汇聚各方能量,为市民群众带来新鲜、多元的文化享受和体验,不断丰富与提升“创新坪山、未来之城”的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为“东部文化高地”提供艺术支撑。

国际艺术大展《共时》图片来源:坪山美术馆

三年里,坪山美术馆共举办了25场展览,吸引超32万名观众参观。除此之外,还举办了221场公共教育活动,持续推出360°线上展览19场。

如今,在假期来到坪山文化聚落,经常可以偶遇从全国各地前来观展的观众。刘晓都说,“我们希望让坪山美术馆成为一个城市精神文化的重要场所,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坪山、来到深圳,并且留在这里。”

编辑: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