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三大在党史上的八个首次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6-22 10:50
坪山新闻网
分享:

纪念馆展厅。陈志强摄

▲重温入党誓词。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06月22日讯(深圳商报驻穗记者 姚嘉莉)广州市越秀区恤孤院路上,一栋非常显眼的砖红色建筑屹立于此,这是扩建升级后重新开放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6月21日中午,30多名党员、群众、师生代表顶着炎炎烈日等候在纪念馆门口,期待一睹新馆风采。

在纪念馆门前的广场上,一块巨大石碑上刻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透过崭新的玻璃板,可以看到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地砖墙基,这就是中共三大会址的建筑遗迹。1923年6月12日至6月20日,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宣言》等重要文件,选举了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大会正式确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有力推动党和革命力量迅速壮大。

2021年6月20日,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竣工开馆,有着特别的意义。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党支部书记、馆长朱海仁表示:“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拥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是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

焕然一新的纪念馆设有“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生动展现了中共三大召开的历史背景、召开过程、重大成果与深远影响,分“上下求索”“凝聚共识”“风起云涌”“理想之光”等四个展出单元,综合运用照片、图表、油画、文物、雕塑、立体场景等多种形式以及全息影像等新技术新手段,为党员干部群众提供互动式、沉浸式的学习教育平台。

一幅幅艺术雕刻的浮雕,一张张泛黄的文稿、黑白的照片,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让参观者肃然起敬。广州市七中初二团员王贝妮参观完展馆后的感受是“特别震撼!”曾经参观过旧馆,王贝妮觉得新馆面积大了,细节也多了。“以前的展馆比较小,大多是概括性的,这次来就发现了很多细节,比如说议程以前是没有的,只是告诉你举办了多少天,但今天可以看到那一天是做了什么事情。”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黎淑莹介绍说:“纪念馆改扩建后,在展览中融入了新研究成果。我们归纳总结了中共三大在党史上的8个首次,以往这些内容都散落在各个部分的讲解中。”在通过的13个文件和决议中,很多都是党史上的首次:首次修订党的章程;首次制定《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首次制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通过党史上第一部《农民问题决议案》;首次在党代会闭幕式上唱《国际歌》,这项传统延续至今;中共三大是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唯一一次共同出席的党代会;是李大钊唯一一次参加过的党代会;毛泽东第一次进入中央领导核心层。

展览还引入近年出现的新史料,展出的文物展品从78件/套增加至108件/套。其中,马林关键档案首次亮相纪念馆。黎淑莹介绍,为丰富布展内容,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主动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联系,复制该所收藏的马林档案26件/套。此外,还展出了从中央档案馆等机构组织复制的珍贵藏品,包括中共三大代表罗章龙、徐梅坤用过的眼镜、大衣、皮箱,《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手写稿,《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宣言》,20世纪30年代广州东山一带鸟瞰照片等。

展览的形式更加丰富,也融入更多“黑科技”。广州市东山培正小学副大队长徐宝珞最感兴趣的是纪念馆二楼的复古双筒播放器。戴上耳机,点击屏幕上对应的语言,就可聆听瞿秋白版、萧三版、法语版或俄语版的《国际歌》。事实上,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唱《国际歌》的传统,就是从中共三大延续至今的传统。在中共三大闭幕当天,全体代表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举行悼念活动,由瞿秋白、张太雷教唱《国际歌》。

展览将现代科技与历史叙事相结合,充分利用数字科技手段,结合艺术创作再现历史。在中共三大会址的模拟建筑中,采用三折幕虚实结合全息影像技术,配合艺术人物雕塑,打造多媒体沉浸式场景。

从进入大厅看到巨幅浮雕《全中国国民革命者联合起来》,到尾厅《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红色广州革命之城》两幅浮雕,展览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来刻画辉煌的历史事件。半个小时的参观路程里,浓缩了发生在98年前那些激荡人心的革命风云故事。每个参观者在党旗下庄严地重温入党誓词,聆听中共三大波澜壮阔的辉煌历史,追寻初心印记,感悟着那段伟大的历程。

据了解,从6月21日开始,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接受团体预约参观。考虑到目前广州疫情防控的实际情况,将采取限流的方案,每天接待12个批次的参观团体,每一批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

编辑:邱嘉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