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深圳:南极“企鹅”“北极熊”诗意栖居北纬22度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4-19 10:10
坪山新闻网
分享:


深圳湾夜空中的灯光秀显示了深圳对人才的渴望。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04月19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文 何龙 周红声 刘羽洁/图)在北纬22度的深圳,同时栖居着南极“企鹅”和“北极熊”两大行业巨头——腾讯和华强方特(深圳)。这两家在深圳本土成长的企业,正是深圳创新创业、开放包容生态的生动体现。

“创新驱动发展实际上是人才、技术、资金和政策等各种要素的一个组合。深圳其实很早就实现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但是还不够,我们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卡脖子’问题,我们要走一条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推动创新的种子在深圳良性发育、茁壮成长,就是要实现各种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

2018年1月14日,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上提出构建“全过程的创新生态链”: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后又加入“人才支撑”,即以基础研究突破引领技术创新,以产业需求牵引科技创新,以金融创新助推科技产业,通过政府有为带动市场有效、促进企业有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实体经济提供重要支撑。

创新驱动基础先行

日前,中科院深圳先进院脑智能中心研究团队制备自驱动柔性可穿戴神经刺激器,实现对神经可塑性的双向调节,为阿尔兹海默病、药物成瘾等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引来国内外学界关注。

深圳在脑科学领域成果频出、跑出“加速度”,与近年来脑科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布局建设密不可分。

今年1月,随着最后一块顶板浇筑完成,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顺利实现主体结构全面封顶。在这里,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平台两个大科学装置轮廓初现。按照计划,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项目预计2023年完成装置建设,包括脑解析模块、脑编辑模块、脑模拟模块等内容。

深圳先进院脑所所长、深港脑院院长王立平表示,这个大科学装置未来将建设成为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国内、国际,为脑认知、脑疾病、类脑智能与脑技术开发、基础与应用转化研究提供资源共享的设施群。该领域的国际高端人才和优质资源正加速往这里汇聚。

不仅是脑模拟与脑解析、合成生物研究两大装置,材料基因组、空间引力波探测、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研究、精准医学影像等大科学装置也将陆续落户光明科学城,在这片9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形成大科学装置集群、科教融合集群和科技创新集群“一主两副”的空间布局。

目前,深圳已经将光明区确定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枢纽,重点聚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在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根据《规划》,光明科学城将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高地、打造未来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高效协同创新网络、营造最具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环境、建设智慧人文宜居科学城。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除了光明科学城,规划建设中的还有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这也是深圳争取重大科研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大国重器”落户的重要平台支撑。

近年来,深圳坚持创新驱动、基础先行,全面部署和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颁布《深圳市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实施办法》,在科学问题、科研环境、学术平台、高端人才和国际化等五个方面提出23条举措,成体系支持基础研究。

在这个五环生态链上,基础研究是第一环,是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全市科技创新体系的“总机关”。


在深圳湾公园巡逻的5G无人驾驶警务车。

精准发力突破“大中小卡”难题

日前,深圳创新企业云天励飞在第九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展示的自研芯片、推理加速卡、模组等拳头产品,引来业界关注。

在 AI芯片领域,云天励飞是国内少数自主研发芯片并已实现流片、量产及市场化销售的公司之一。其芯片获得2020年“吴文俊人工智能专项奖芯片项目一等奖”,成为自研自产“中国芯”的标杆企业。

关键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在期待更多突破之前,只有靠我们自己攻下来。

记者采访时发现,很多产业的“卡脖子”环节可能就是一个小小的核心零部件,而这个零部件被“卡”的原因除了有技术门槛外,更有市场的因素在其中。

“对于这样的小器件,技术门槛高、市场有限、投入周期长等原因,应用层企业第一选择是在全球市场购买质优价廉的零部件,而不是花大成本自研自产,这个是基本逻辑。但是现在的国际形势下,这个逻辑行不通了。”有业内人士表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顶层布局和支持尤为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目前,深圳正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深圳路径,聚焦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产品等核心关键元器件,对标国际一流和进口产品技术规格及性能指标,采取“赛马式资助竞争机制”“一技一策”“一企一策”“链式布局”等组织方式,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攻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攻关,努力实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

去年,深圳出台《深圳市技术攻关专项管理办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攻关专项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实施梯度攻关计划,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承担技术攻关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战略性项目,精准突破“大卡”“中卡”“小卡”难题。


第22届高交会上展示的移动协作机器人。

产业化道路更“通畅”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温江涛教授最近多次来到深圳。据了解,温江涛团队致力于开展超高清计算视觉(5G+8K)与可动态重构芯片架构研究工作,研发世界领先的认知驱动的可动态重构感知一体计算视觉处理器(VPU),在关键指标上有颠覆性优势,具有国际竞争力,目前已引进到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进行产业化工作。

记者了解到,深研院支持团队规范、迅速地完成知识产权转移相关手续流程,并在深研院内设立研发中心,同步成立产业化公司,并由力合科创投资,形成有深研院特色的“研发中心+产业化公司”孵化模式。同时,深研院和力合科创为项目对接政府、大企业、行业协会等产业资源,推动技术以最快速度走向市场。目前,团队已高水平完成包括国庆70周年阅兵、全国“两会”在内的多项国内国际大型活动的“5G+8K”高清直播任务,未来还将为北京冬奥会直播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持。

像温江涛团队来深圳做产业化的例子很多,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全球前沿科技成果选择来深圳转化,“深圳是一个非常适合孵化科技成果的城市”。

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谭刚认为,深圳最独特的价值就是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优势,实现全过程的创新生态连接。

科技成果产业化,是科创领域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更好地打通这“最后一公里”?市科创委主任梁永生表示有四个关键节点:“好的成果,通畅的道路,优质的服务,有效的激励。”

除此之外,深圳积极探索一系列创新成果产业化机制,如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就地转化”机制,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建立宽容免责机制等。

今年2月,市政府出台《深圳市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措施》,通过整合现有零散支持政策,并针对问题提出一揽子38条创新举措,其中新增26条,实施质量成果“创新工程”、成果产业化“畅通工程”、成果产业化“支撑工程”、成果产业化机制“保障工程”等4大工程和15项计划,构建促进成果产业化的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完备体系。

让创新人才“名利双收”

在人才、技术、资金、政策的创新“四驾马车”中,科技金融是不可缺少的变量之一。

创新始于科技,成于金融。资金是科技企业培育发展壮大的关键变量,特别是对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而言,在发展过程中需投入大量资金开展研发,影响更甚。

回看过去30-40年,我们也可以看到,美国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几乎没有一家不是由风险投资投出来的。因此,深圳不断厚植科技企业发展壮大的金融沃土,全面撬动各类资本支持科技创新。

对中小微科技企业,深圳出台了《深圳市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贴息贴保项目管理办法》,升级实施贷款贴息贴保计划,扩大合作银行范围,目前已累计对中小微科技型企业予以1.4亿元贴息支持。

深圳设立全国首支50亿元规模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并于2020年增资至百亿规模,在全球范围内遴选优质天使投资机构、创投机构,建立出资额度“动态调整机制”“赛马机制”。目前,该基金已累计投资165个天使项目,覆盖新材料、医疗器械、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助力深圳打造中国硅谷。

在商业银行领域,深圳已有29家银行设立或明确专门部门统筹科技金融发展,12家银行设立科技特色支行41家。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在整个创新驱动、在科技发展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是各项研究的主体,是全链条创新生态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深圳科创圈中,很多科技创新型公司的创始人或团队中都有海归博士。

比如鲲云科技来自帝国理工的数据流AI芯片团队、云天励飞拥有国内顶尖的ASIP矢量处理器芯片设计团队、奥比中光聚集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博士后、青铜剑拥有剑桥大学和清华大学博士团队……

随着深圳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能级攀升,人才对创新生态全链条的支撑作用也日益明显,使深圳对高端海归人才产生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在海归投递城市中,深圳跻身全国前三。

深圳为何会有如此魅力?这些“大牛”们说,深圳是电子信息产业重镇,拥有完善的供应链体系,能够帮助他们的产品快速推向市场,完成落地。其次,深圳吸引全球的高端人才,也拥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在这里不愁找不到“帮手”,另外,深圳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雨林”,对创新人才具有虹吸效应。

目前,深圳全市人才总量超过600万人。其中全职院士54人,高层次人才总数近1.8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15万人。

深圳不仅大力吸引人才、打造世界一流服务保障体系,也不断强化人才精神激励。深圳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深圳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实施“鹏城英才计划”,成立人才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率先设立“人才日”,建成人才公园,成立国有全资的人才集团,举办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并打造便于国际人才智力交流合作的专门机构——深圳国际人才交流中心,汇聚全球顶尖智力资源和创新要素。

央媒看深圳:

面对外部环境剧烈震荡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深圳展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底气。在一线城市中,深圳经济去年率先呈“V”形复苏。为此,新华社等央媒发表多篇文章分析报道。

深圳在交通、警务、城市管理、电力、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工厂、智慧园区等20个5G重点应用示范场景持续推进,5G基站、覆盖及用户占比排名全国前列,在5G等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下,“深圳制造”正强势恢复。

另一方面,深圳全力推进大科学装置等建设,提升创新能级,持续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比如,成立3年多来,鹏城实验室发展迅速,已有各类在岗人员过千人,院士30多位。

深圳加大力度招才引智也引起央媒关注。今年初,《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刊登相关报道评论,焦点关注鹏城人才战略。

报道提出,在什么地方,南极“企鹅”和“北极熊”能和谐定居?答案是深圳。

报道写道,“在这里,有北纬22度的阳光,‘企鹅’和‘北极熊’同时定居于此。”在深圳宣传片“深圳脚步”视频里,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企鹅”和“北极熊”,分别是腾讯和华强方特(深圳)的吉祥物,这两家企业都是在深圳本土成长起来的。而这一“奇观”,正是深圳创新创业、开放包容生态的生动体现。

报道指出,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深圳坚持人才工作的核心是站在人才视角上去考虑,而不是站在政策制定者的角度,目的是让人才能够体会到有效率、有尊严、有温度的获得感,这才是“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城市文化。从政策引才,到环境、文化引才,深圳敞开怀抱,促进人才“宜聚”“宜居”。

★GDP增长

在“十三五”期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84万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2.77万亿元,年均增长7.1%。

★新兴产业: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10272.72亿元,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达到37.1%,占比水平全国领先。“十三五”以来,深圳已发展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和标杆城市。

★研发投入:

深圳研发经费投入从2015年到2019年年均增长16.0%,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全球领先水平。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预计达4.94%。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实现新跨越。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鹏城国家实验室落地深圳,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2020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02万件,是2015年的1.5倍,居世界前列。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86万家,是“十二五”末期的3倍,在全国城市排名第二位,产值超百亿元和超千亿元的优势龙头企业分别达44家和7家。

★创新载体:

截至2021年3月底,累计建设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2743家,其中国家部委级129家,省级962家。


编辑:邱嘉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