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记忆”定格清代进士第 细数百年传奇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3-17 09:50
坪山新闻网
分享:

上图为沙浦蔡公祠,下图为沙浦老屋、小巷。陈顼颢摄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3月17日讯(深圳商报记者聂灿通讯员肖更浩)发现城市文化脉络,传承深圳历史记忆。由深圳图书馆、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共同举办的“深圳记忆”第二季文化探访近日正式开启。首站来到宝安松岗“沙浦村”。在沙浦原住民、文史学者蔡保中的带领下,走村串户,围坐大榕树下细数百年传奇。

“深圳记忆”是深圳图书馆着力打造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品牌,自2014年末正式启动,旨在保存城市记忆,传承城市文化,通过采访征集、拍摄纪录片、举办展览、建设数据库等形式,加大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力度。

一方面以田野调查,勾勒文献中的古深圳,发现新的惊喜;另一方面倾听记忆,留下原住民的真实记录,聆听原住民们讲述更加鲜活的东西;同时对社区村落中的老建筑、老祠堂、老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寻访,搜集整理文献渊薮、风情风物、名人掌故等与历史文化相关的内容。

此次,亦不例外。蔡保中一路走来,带领大家慢慢讲述每条小巷、房屋的故事。从松岗老街曾经人头攒动的百货商场、电影院,拐角处的理发店,到村口的老井,曾经的池塘、晒谷场……记忆因讲述而鲜活起来。蔡保中也感慨,“这一条条年少时我天天奔跑徘徊的小巷,已经有30年没有走过了。”

没有比蔡保中更合适的向导了。他不仅是生于此、长于此的地道松岗沙浦原住民,亦是宝安区福海街道综合执法队中队长。更重要的是,热衷历史文化研究的他,还出版了《清〈新安县志〉里的深港村落》一书。花费4年时间,蔡保中记录、讲述了宝安本土的历史、渊源以及人文故事。

“我目睹一个农业的‘宝安县’发展成一线都市——‘深圳’,如今,许多的老地名、老村名、老方言、老民俗逐渐消失。作为原住民,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将自己所听所闻所见记录下来,这既是对历史的负责,也有助于人们对此有所了解。”蔡保中希望给有兴趣了解本土文化的读者提供一种新的思维途径、分析方法。

跟随蔡保中的脚步,探访组来到松岗街道的沙浦二村中心的开阔广场,东莞宝安一带俗称为“地堂”,即北方人称的“晒谷场”。这里,是整个村落的文化精髓之所在,不仅有驰名深港的“蔡公祠”,还有极具人文气息的“进士碑”“进士第”。

当记者走近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历经200年风雨的“进士第”,朴素无华,是深圳罕见的一座现存进士第的古建筑。记录的是蔡珍、蔡学元父子的人生际遇和留给子孙的精神印记。

沙浦围的“进士第”,位于沙浦二村第三巷125号,清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蔡学元建。进士第为二进四开间的府第式建筑,门额为红砂岩的牌匾,上雕有浑圆苍劲的“进士第”三个字。进士第房屋进深20米,面宽16.5米,占地330平方米,屋第外东、南、西均有围墙,东围墙有大门楼,南面有鱼塘,塘边有几棵百年老榕树,显得历史久远而朴素无华。2012年被列为“宝安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

蔡保中回忆,自小老人们就告诉自己,沙浦村是一个尊师重教的文化之乡,“放牛娃会识字,田边老翁会念诗。而百年来,蔡学元是沙浦村取得学位最高、最有地位的人。”

蔡学元登榜进士后,荣归故里,于村南蔡氏祖祠西侧建筑“进士第”。又于“东圃公祠”前左右各竖立一对旗杆石。旗杆石是明、清时期专为族中人取得科举功名而在祠前竖立的夹辅旗杆的纪功石,俗称“石夹”,广府人称“旗杆墩”。旗杆石上刻有姓名、科举功名及年代。蔡学元当年设立的旗杆石至今尚保留完好,共有两对四块,其中上刻:“嘉庆戊辰科进士钦取咸安宫汉学教习蔡学元立”。

“我最担心的是,平日里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会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消失不见。”因此,蔡保中通过实地走访、勘录现场,收集史志等方法,尽可能地为家乡留下真实的往昔。

编辑:邱嘉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