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学堂变身城市书房
来源:深圳商报
发布日期:2018-04-24 08:52
分享:

深圳新闻网坪山讯(记者 潘咏 通讯员 吴忠平)历经87年风雨,而今重新焕发青春。昨日,位于深圳市坪山区石井街道田心社区、有着87年历史的南中学堂,经过坪山区委区政府的精心打造,作为继龙田简阅书吧后又一所“城市书房”,正式与市民见面。

“一杯清茶,一卷诗书”,与龙田简阅书吧所展现的现代休闲风格不同的是,南中学堂“城市书房”保留了原有整体客家建筑风貌,增添了一份极具客家文化底蕴的城市风景。“坪山城市书房”将为市民及附近深圳技术大学、深圳高级中学等学校的师生们营造一个个多元文化空间。据悉,南中学堂“城市书房”将定期举办文化沙龙活动,并成为艺术写生基地,向社会公众开放。

承载着田心人的历史记忆

南中学堂位于田心社区居委会对面,始建于1931年,学校白墙黑瓦,正面的飞檐雕柱有鲜明的南洋建筑风格;屋内的石柱、土梁及墙面的三合土,显示出传统的客家建筑元素。

据当地老人介绍,1930年以前,当时的对面喊村和树山背村各有一所小学,分别为秀南小学和培中小学,当地许姓人家子弟在这两所小学念书。当时两村不和,当地的富豪许让成见状想新建一所学校,团结两村人,这个想法得到了族人的支持。居住在香港的华侨许其卓提供了六七亩地作为场地,同时带回了学校设计图纸。许让成捐资三分之一,剩下的由每家每户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1931年,在众人齐心协力下建成了新学校,从之前两个学校名各取一字,命名为“南中学校”(后来人们习惯称其为“南中学堂”)。两个居民小组的孩子都可以来此上学,就这样,一所学校团结了两村人,正是“两村敦睦干戈化玉帛,一堂明德新民止至善”。

“跟私塾不同,这是新式学堂。”老人告诉记者,南中学堂是一所完全小学,刚开始只收许氏子弟,男女皆有,嫁到田心的女子也可以进学堂念书,这在当时十分少见。后来也招收他姓学子,最多的时候在校生达到300多人。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也与当时的旧式学堂截然不同,开设了国文、算术、地理、自然、历史、图画、唱歌、体育等课程。其中自然科学科目的开设,填补了旧式学校在科学教育上的空白,也使得当地的教育水平有了根本性的提高,教育面貌为之一新。

为了保证学校教育的持续性,南中学堂当年还与就读学生签订协议:凡在学校就读的学生,毕业后,正式参加工作前,都要回乡义务执教一年。这一规定一直持续到1953年。

焕发出新时代的文化风采

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地的孩子都出去读书了,南中学堂也完成了历史使命,停止办学并一直闲置。

然而,南中学堂在田心人的心中,依旧保留着那份不一样的情感。2010年,当得知道路扩建,学堂可能要被拆除的消息后,当地居民纷纷表达护校心声,希望可以留住南中学堂。政府部门在听取居民的诉求并经会议讨论和现场勘查后,决定留下这座学堂。

坪山正式成立行政区后,区委、区政府对文化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坪山区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行动方案》,提出了“文物修缮+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和“坪山城市书房”品牌建设行动,利用历史建筑,用作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南中学堂被选取作为城市书房的试点,正式探索出了一条文物修缮、活化、利用的新模式,通过加固修缮,恢复建筑的使用功能,同时注入图书阅览、美术创作、学术交流等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让这座具有80多年历史的老建筑重新焕发生机,让内含的历史文化基因得到延续和发展,让当地群众可以继续使用这个宝贵的文化空间。

据了解,今年坪山区将建成5个“坪山城市书房”。除了南中学堂,目前在建的还有碧岭书房、石井书房、技术大学书房、文武帝宫书房等项目。

编辑:郑则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