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东纵从未被遗忘
来源:深圳商报
发布日期:2018-01-23 14:09
分享:

从左至右为黄作梅、周伯明、曾生、林展、饶彰风。(资料图片)

东江纵队机关报《前进报》。(资料图片)

深圳新闻网坪山讯(记者 刘悠扬)今年是东江纵队成立75周年。深圳是东纵发展、壮大和开展对敌斗争的主要活动区域,至今仍生活着许多东纵战士的后代。作为东纵发源地、司令员曾生的故乡,深圳将如何推动东纵文化的历史挖掘和精神传承?近日,来自深圳市东边纵研究会、深圳市东江纵队老战士联谊会的东纵后代、东纵史专家齐聚坪山,为东江纵队成立75周年的系列纪念活动出谋划策。

“革命文化”渐成热点

“坪山素有‘东纵之乡’之称,是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的发源地以及重要活动地区,有深圳最好的红色资源。然而多年来,普通市民对东纵历史的认知度仍然不高。”坪山区政协社会委主任杨汉洪对记者表示,这也是坪山区政协举办此次研讨会的初衷。

杨汉洪告诉记者,“革命文化”正成为中国社会的新一轮文化热点。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时,首次提到“革命文化”这一概念。坪山党代会上,也将首次把“东纵精神”写入区委工作报告。

有感于这一新形势,早在去年9月,坪山区政协就启动了《东纵文化的历史挖掘和精神传承》专题调研,实地走访了东江纵队纪念馆、曾生故居、光祖中学、坪山中心小学、水源世居、马峦山罗氏大屋、洋母帐、文武帝宫等东纵旧址,又先后赴东莞、惠州、遵义、烟台等地,实地考察国内先进地区在弘扬红色文化方面的经验、做法和启示,形成了3万多字的专题调研报告。

当天的研讨会上,深圳市东边纵研究会会长贾海安,副会长江山、李建国,秘书长高英泉,深圳市政府采购中心专家评委戴伟贤,深圳市东江纵队老战士联谊会秘书长蔡伟强,东纵副司令员王作尧之子王国新,东纵史专家陈小澄、罗志辉、郑徳良等人齐聚一堂,围绕调研报告中提出的问题畅所欲言,并贡献出各自的思考。

“七个一”创作工程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2018年是东江纵队成立75周年、建立抗日武装80周年,作为东纵的发源地之一,深圳应策划一些大型纪念活动。

东纵史专家、龙岗作协副主席陈小澄提出“七个一”精品创作工程。在他看来,东江纵队的文化传播力之所以不够,是因为缺乏精品意识。他建议,重新打造一个全新具有高科技元素的东江纵队纪念馆;规划、开发一个东江纵队主题公园;设立一个东纵主题文化节;出版一套东纵红色文化丛书;拍摄一部有重大影响的影视剧;编写一套东纵红色文化经典培训教材;创作一首传唱率高的歌曲或一台常演不衰的舞台音乐作品。

深圳市东边纵研究会会长贾海安建议,在坪山河流域区的燕子岭公园内建设红色文化雕塑基地,将红色文化、东纵历史融入市民的休闲场所,这里也可以建设成为深圳乃至广东爱国主义教育的常设活动基地。

东江纵队纪念馆馆长周明名则提出,国家正在规划“红色公路”建设方案,建议以东江纵队英雄人物的名字、重大战役、重大历史事件命名坪山区的一些道路,让红色景点在坪山区形成一张动态的“红色地图”。

东江纵队成立于1943年12月2日,与会专家呼吁,可在每年12月2日前后举办“东纵文化节”系列活动,组织全国党史、东纵研究专家、学者来坪山,设立年度主题,以座谈会等形式,辅以大型表演、广播剧、话剧、舞剧、歌剧等。

抢救东纵遗产迫在眉睫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东纵遗址的保护和抢救成为专家们谈论的焦点。

记者了解到,目前还有很多历史当事人、遗址、文献未被发掘,东江纵队在坪山以及各地的活动,仍存在不少盲点,例如最新被发掘出来的红色地下交通站水源世居、马峦山中共东江特委会所在地等。同时,由于缺少保护,不少东纵旧址面临被推平的命运,包括被称为东纵“策源地”的洋母帐、被出租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武帝宫,最严重的是数度被拆的曾生故居。城市更新、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成了深圳发展“革命文化”面临的重要问题。

深圳市东边纵研究会副会长江山提出,历史文物遗址是不可重现的物质遗产,不仅要抢救,还应政府牵头、通盘考虑,像白石龙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被高楼遮住、土洋村的东纵司令部旧址门庭荒芜、沙鱼涌东纵北撤纪念亭连参观指引和停车场都没有,这样的错误不能再出现。

除了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也是专家们热议的话题。“东纵成立从十几条枪起步,到发展成为具有上万人的主力部队,积累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东纵副司令员王作尧之子王国新老人回忆,东江纵队有个归国华侨团,前后大约有1500人加入东纵,“现在能找到的有名有姓的只有127人,我们亏欠他们一个纪念”。江山也提出,东纵八勇士的抗日故事比狼牙山五壮士更壮烈,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

对此,深圳市东边纵研究会副会长李建国建议,通过全力联系东纵后人、历史见证人、辖区百姓等方式,尽快组织抢救东纵革命史料,挖掘出这段历史的文献价值。

编辑:郑则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