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生将军故里往事
来源:深圳商报
发布日期:2017-05-02 16:24
分享:

坪山石灰陂村的曾氏祠堂,“石灰陂”三字为曾生所题。

1938年冬,曾生任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队长时,在坪山与夫人阮群英合影。

坪山区东纵路232号石灰陂老围,是一座有着259年历史、占地3000平方米的客家围屋,是华南抗日名将、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的祖宅。与它一墙相隔的,是气势恢宏的东江纵队纪念馆。相比之下,石灰陂老围显得低矮老旧。石灰陂村是单一曾姓,坪山曾氏族长曾马权先生告诉记者,这里就是曾生将军故里。

曾生原名曾振声,出生于1910年,其父曾庭杰是澳大利亚华侨。曾生1928年毕业于澳大利亚商学院,1933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附中,直升中山大学教育系,参加了共产党外围组织中国青年同盟,曾任广州学生抗日联合会主席。1938年底,曾生从香港带领数十名共产党员、青年工人和学生,回到坪山组建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

石灰陂曾氏溯源

石灰陂村是单一曾姓村。曾马权先生今年84岁高龄,他早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文学院,深具人文素养。据他介绍,曾氏始祖可追溯至中华民族共同始祖——黄帝。开派先祖可追溯至曾参(公元前孔子的学生)。其发祥地在山东济宁嘉祥,曾氏祠堂楹联“东鲁传经,南丰修史”之东鲁即指此地。曾氏一支南迁经江西、福建、广东五华、兴宁、坪山龙背,分支三洋湖再分石灰陂。

西汉末年,曾参第十五派后人曾据不与王莽同流合污,弃官率全族千余人,由嘉祥渡长江,到达江西庐陵吉阳开基立业。庐陵曾氏人丁渐旺,成为南方发祥中心。传至第三十八派,曾游立、曾洪立、曾宏立从抚州徙居南丰,其后裔人才辈出。曾氏第五十一派曾惇于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由江西徙居福建宁化。

曾氏第五十三派曾佑孙因避元兵,徙至粤东海阳(今潮阳),两年后又徙五华高竹园。曾佑孙是广东曾氏开基祖,其后代以五华、兴宁为基地,向川、桂、粤及海外发展,形成继南丰后又一旺族。

曾氏六十八派曾简辉是坪山曾氏始祖,他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携其弟简良从五华移居坪山龙背村,兄弟筚路蓝缕,先在赤坳烧木炭为生,频遭虎狼之患,其弟简良为虎所噬,仅剩一腿。曾简辉节衣缩食,积聚钱财,购田地,开商铺,致富后多次往返五华,将五副先人金骸搬来坪山,择吉地安葬。

石灰陂村名的由来

石灰陂曾氏围屋占地3000平方米,大门门楣镶嵌半月形白色大理石,上刻 “石灰陂”三个字,为曾生将军于上世纪80年代题写。

至于石灰陂这一地名,曾马权介绍,当年此地确有几个烧石灰的窑,陂意为池畔坡地。石灰窟傍一个石塘,石塘上面有一座小桥,名叫“石桥下”,是坪山东片各村村民赶墟必经之桥。曾马权记得,他的先辈曾回忆,清朝末年,从惠州运猪屎来卖的木船还可以上到“石桥下”。

曾马权出生于1933年,日本人在大亚湾登陆时他已经6岁,他还曾被日军抓去割过马草。他还记得,广州沦陷后,广东省政府搬到韶关。火水(煤油)、棉纱及药品等物质从香港运至沙鱼涌、溪涌后,再雇人挑到坪山谭公庙,然后再由河运经惠州上至老隆(龙川县城),再用汽车及人力车、挑掮等运至韶关。河运用木船、竹排、漂浮,那时住在石灰陂的外来挑夫有好几十人,石灰陂村不少妇女为了糊口也去挑掮。

曾马权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石灰陂村人口仅有104人,就有22人参加东江纵队和粤赣湘边纵队,其中有4位烈士。而最著名的就是曾生和曾伟烈士。坪山宗亲均引以为荣。村中不少妇女为游击队碾米、挑掮、送情报。日寇侵占香港后,东江纵队抢救出的文化名人,村中妇女为他们挑行李、带路。

五支土枪起家

曾马权说,曾生组建游击队时没有武器军饷,便与族人商议,把三兴堂当时仅有的5支土枪、2门土炮以及6个趸(喜庆时用火药装上,点燃做礼炮用)拿来充当武器。他说,曾生唯一像样的武器是父亲的遗物——一支从澳大利亚带来的左轮手枪。

曾马权是曾生的堂侄,他称曾生为“生叔”。曾马权说,曾生最初组建游击队,缺武器也缺粮食。当时他家住在村南大门,有一卧室窗朝西,每隔三五天深夜,他家就能听到敲窗户的声音,他母亲即起床开门。没过多久,南大门的磨声响起,接着是洗碗筷声响。后来母亲告诉曾马权:你生叔带人回来磨自己家的谷子,然后煮一顿“油盐饭”吃了,每人带一袋米走了。

曾马权说,曾生家当时在南大门炮楼有一间小房,专门储存稻谷,是曾生母亲钟玉珍将田地出租收取的租谷。钟玉珍发现谷子一天天变少,后来家人告诉她谷子的去向,这位善良的妇人只有无可奈何地偷偷流几滴眼泪而已。

平民医院被历史遗忘

曾马权告诉记者,部队壮大以后,伤病员渐多,缺药少医。部队办起了平民医院,曾生的侄女曾平曾在此医院工作,任院长易焕兰(兰姐)的助理。曾马权说,曾平今年已91岁高龄,今年元旦他还曾去广州拜访过她,曾平对平民医院这段历史被遗忘感到遗憾。

曾马权说,平民医院除给部队伤病员疗伤外,也给平民百姓看病。平民医院办在石灰陂知新书室,即今东江纵队纪念馆前面的《前进报》社址旧址。曾马权说,其实,《前进报》最初是在三兴堂宗祠内的观音娘室印刷的,曾马权幼年时在那里看过两期报纸。

曾马权讲起了曾生为办平民医院而卖祖田的事故。当时平民医务因向邻村药商陈德辉赊药,时间长了无力偿还,曾生只把家中最后三块良田(约3.5亩)卖给陈德辉。曾生父亲在海外积攒钱财买回十几亩田,曾生此前在香港组织海员工运及创办游击队时已卖掉大半。据说,他做母亲钟玉珍工作曾说“没国哪有家啊!”而母亲为此哭了三天三夜。

曾马权说,巧合的是,半个多世纪后,曾生所卖的三块田,恰好是现在东江纵队纪念馆烈士英名碑至“曾生祖居”之间,而曾生座像恰恰置放于第一、二丘田之间的田埂上,他笑言曾生身后“收复失地”。

曾生捐建祠堂

石灰陂村曾氏祠堂名“三兴堂”。曾马权解释,“三兴”有两重意思:一为“三省”,喻参子“吾日三省吾身”之教义;二意坪山开基祖曾简辉育生三子,祈望三子皆兴旺发达。其三子之弦孙分衍出远来、永贞、仁和(鹤湖浪曾屋)三个自然村,除仁和外。

“三兴堂”为曾氏开基祖建围时所设。石灰陂围屋始建于清乾隆廿三年(1758年),至今已近260年历史,其祠堂上厅神龛不设祖先牌,仅在地下设龙神位,神龛上挂先祖画像。曾马权回忆,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年代,“三兴堂”曾用作生产队食堂,1960年后,又改建成生产队的仓库。

曾生对石灰陂及三兴堂怀有深厚感情。他每一次回乡都是先进祠堂,然后再入其祖居。曾马权认为,曾生之所以对祠堂有深厚感情,除了儿时他常在这里玩耍外,更主要是三兴堂支持了他的革命活动。曾生在回忆录中谈到家乡:“坪山是我从小受到良好熏陶的地方,也是我从事革命斗争的一个基地。我在广州中山大学读书时,就常常回到坪山来进行破除封建迷信,宣传进步文化思想等活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广州后,我在香港接受了党所交托的到敌人后方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重任,也是首先回坪山来组建抗日游击队的。坪山的人民不怕千难万险,不怕流血牺牲,坚决支持我们的斗争,坪山成了我们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最早建立的一个坚强的抗日游击基地。所以几十年来我对家乡坪山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对它十分热爱。”

1990年冬,曾马权牵头重修本祠。曾生鼎力支持,带领其全家捐款近万元,曾马权说,在全部5万元募捐款中,曾生及其家人即捐了近万元,几乎占五分之一。

三兴堂的继承者

石灰陂村人口稀少,现仅4户人家。记者了解到,石灰陂老围数度被拆,石灰陂老围在坪葵路边(坪葵路一段后改为“东纵路”),该路经数次扩建,老围部分建筑被拆,三兴堂和佩和堂(上屋)都被各拆去一个大门。石灰陂老围既是有200多年历史的客家围屋、又是名人故居,如此具双重价值的历史建筑亟须整理保护。

曾经是东江纵队纪念馆总体设计的叶凌多次听曾马权感叹,自己年纪大了,年轻人对历史不感兴趣,三兴堂后继无人。他带着叶凌看曾生真正的“故居”、最早的“前进报”社址……曾马权用红纸黑墨写的《曾生故居》简介的《前进报社旧址》简介也残缺不全且水渍斑斑。之后就有了在“三兴堂”的展览“石灰陂人文掠影”,这是坪山第一个宗祠文化展览。此后,来东江纵队纪念馆的参观者都会被工作人员引入石灰陂老围参观,祠堂里里外外的卫生也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曾马权说,他当年筹资重修三兴堂,得到曾生将军和海外宗亲的大力支持,他很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三兴堂得到进一步修缮,将三兴堂初建时的六根大石柱做回去,与东纵纪念馆共同为坪山历史文化添彩。叶凌则对记者表示,石灰陂老围既是有200多年历史的客家围屋,又是名人故居,三兴堂不仅是曾氏家族祠堂,又做过东江纵队司令部、前进报社旧址、被服厂,历史价值极为重要,应当申请文物保护。

(深圳商报记者 夏和顺)

编辑:郑则彬